东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《东山区畜牧业发展规划(2025年-2027年)》通知
鹤东政规〔2025〕2号
东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《东山区
畜牧业发展规划(2025年-2027年)》通知
各乡镇:
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实国家、省、市关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决策部署,结合实际,特制定《东山区畜牧业发展规划(2025年-2027年)》,请各单位结合实际抓好落实,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。
东山区人民政府
2025年6月20日
东山区畜牧业发展规划(2025年-2027年)
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实国家、省、市关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决策部署,牢固树立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五大发展理念,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加快我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步伐,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,特制定本规划。
一、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,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好初级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指示精神,认真落实国家、省决策部署,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,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,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,转变发展方式,深入推进科技农业、绿色农业、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,坚持全产业链谋划、全要素投入和全方位服务,以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实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程,强化科技创新、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,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、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,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,形成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、保供有力的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。
二、基本原则
(一)生态优先,循环发展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产业可持续性,统筹养殖产能保障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,推动畜禽养殖与绿色种植深度融合,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低碳发展目标。
(二)调整布局、优化结构。发挥区域资源优势,坚持以畜禽品种分布现状为依据,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和布局,支持主产区和优势区加快发展,形成优势产业突出、区域重点推进的发展格局。实现畜牧业经济、社会、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。
(三)质量优先,提质增效。推进良种覆盖和良法配套,加强投入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,建立健全饲料、兽药等投入品管理机制,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能力建设,强化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,切实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水平。
(四)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,遵循市场经济规律,依靠市场机制调控和配置资源,鼓励、引导社会积极参与,通过政策引导,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,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
(五)防疫筑基,风险防控。完善区、乡(镇)、村屯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,强化基层防疫队伍建设。压实政府属地责任与企业主体责任,建立人畜共患病联防联控机制,实施重大疫病强制免疫与生物安全分级管理,筑牢产业安全发展屏障。
(六)先行先试、稳步推进。通过项目拉动,市场招商,培植龙头,集中力量建设培植一批辐射面广、带动力强的畜牧业的龙头企业,形成结构合理、功能齐全、布局科学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,形成产业化的畜牧业发展格局。
三、发展目标
到2027年,实现生猪饲养量29万头、肉牛饲养量1.5万头、肉羊饲养量2万只、家禽饲养量180万只,畜产品总产量4万吨,畜牧业产值7.5亿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25%以上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%以上。
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
年份 |
生猪 饲养量 (万头) |
肉牛 饲养量 (万头) |
肉羊 饲养量 (万只) |
家禽 饲养量 (万只) |
畜产品总产量(万吨) |
2025年 |
27 |
1 |
1.5 |
155 |
3.6 |
2026年 |
28 |
1.3 |
1.8 |
170 |
3.8 |
2027年 |
29 |
1.5 |
2 |
180 |
4 |
年均增速 |
3.4% |
22.4% |
15.3% |
7.7% |
5.3% |
四、发展布局
按照统筹、协调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,结合我区资源及企业特点,以“一猪一牛一禽”为重点,合理确定养殖格局,突出养殖重点。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,加快优势区标准化生产、规模化经营的发展,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,构建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。
——生猪布局:加强招商引资力度,招引万头大型生猪养殖企业1家以上。整合农村生猪小户、散户转变生产方式,扩大生产规模,提升粪污处置能力。2027年底前,各乡镇每年培育小升规养殖场不低于1个。
——肉牛布局:壮大肉牛养殖生产规模,着重推广培植“165”养牛模式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成投产,稳步提高母牛存栏量,着力保障肉牛基础生产能力,提高牛肉质量安全水平。利用秸秆氨化、青贮青绿饲料养牛,推进种草养畜和生态养殖的发展步伐,推动全区生态养殖持续健康发展。
——家禽布局:充分发挥城市近郊区位优势,坚持市场导向,大力发展蛋鸡产业,扩大蛋鸡存栏规模。完善蛋鸡养殖上下游产业链条,谋划鸡蛋深加工、有机肥生产项目。充分利用省政府出台的“鹅十条”政策,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,着重发展鹅类养殖,完善禽类养殖全产业链条。
——特色养殖布局:探索“一水两用,一田双收”的“渔稻共作”模式,以小龙虾特色养殖为重点,深化与哈尔滨农业科学院合作,持续扩大产业规模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,推动农民利用既有温室大棚育苗示范,提升育种育苗能力。扩大对虾、水蛭、中华蟾蜍等特色水产养殖规模,营造多元发展的特色养殖格局。
——畜禽服务体系建设布局:以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平台,加强检疫化验、疫病监测、技术服务等体系建设,服务畜禽养殖能力提升。
——畜禽粪污土地承载能力:为科学发展我区畜牧产业,构建科学种养循环发展模式,确保我区养殖规模不超过土地承载临界值。依据《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》(农办牧〔2018〕1号)进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,其中粪肥养分需求量参数参考《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》(GB/T 25246-2010)进行确定,单位动物粪肥养分供给量根据收集处理过程中养分留存率确定。东山区整体对畜禽粪肥需求量较大,粪肥需求总量可达3778.99t,全区土地可承载151160猪当量。按照2024年全区现有畜禽养殖场户存栏总量折算,100头猪相当于15头奶牛、30头肉牛、250只羊、2500只家禽,折算为猪当量的数量为116165猪当量。现有畜禽猪当量占全区土地可承载猪当量的76.83%,因此,从全区土地承载力可以满足大力发展养殖业的需求。
五、主要任务
(一)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。一是大力调整畜禽结构。坚持“提猪、扩牛、壮禽、提绿”的方针,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,扩大奶牛、肉牛等优势产品的发展规模,进一步壮大禽类生产,进一步提升特色、绿色、生态养殖水平。二是大力调整畜牧空间结构。按照比较优势原则,围绕加工龙头企业和养殖龙头企业,大力发展相对集中的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和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。三是大力调整产品结构。加快畜牧业初级生产、粗级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,加快粗放、低效畜产品向安全、高效畜产品转变,提高优质、特色、绿色畜产品比重。
(二)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。一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。针对不同的畜禽品种,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。重点加快畜牧业专业化标准化养殖,积极鼓励支持林下养殖、特色养殖、生态养殖。二是加快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。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,加快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,带动养殖业加快发展,实现养殖与加工的有效衔接,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,驱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协调发展。三是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。建立健全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,加快推进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,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,增强畜牧科学技术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。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,提升动物重大疫病强制免疫能力。
(三)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创建能力。按照畜禽良种化、养殖设施化、生产规范化、防疫制度化、粪污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等“六化”要求,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,利用好规模养殖激励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政策,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,强化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,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,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种养结合模式,提高专业化标准化养殖比重。
(四)提升发展优质高效养殖业水平。以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为目标,重点发展“一牛一猪一禽”,稳步发展大鹅、特色养殖业,大力发展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畜牧业。按照“突出区域特色,发挥比较优势”的原则,确定主导品种区域重点,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。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,强化废弃物综合利用,提升生猪养殖水平,保障猪肉有效供给。加强乡镇肉牛优势区建设,加快品种改良,提高生产效率,积极开拓产业市场,建设特色产品深加工发展区。
(五)提升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。紧紧围绕畜牧主导品种,加速建设一批经营规模大、资源整合能力强、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,鼓励支持社会资本、煤企资本转型发展食品加工项目,鼓励现有龙头企业通过更新改造、链条延伸,做大做强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,增强发展后劲。筛选一批生产势头好、市场潜力大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种重点培育,积极帮助申报国家和省知名品牌。鼓励支持优势加工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专店、专柜、连锁商店、销售网点等,提高市场占有率。
(六)提升畜牧科技创新能力。加强现代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、推广和应用,依托大专院校和畜牧科研单位,加快生物技术、信息技术、品种培育、科学养殖、精深加工、副产物综合利用、废弃物循环、防疫监控技术等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。通过科技培训、示范带动等形式,大力推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配套技术和疫病综合防控技术,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和乡镇畜牧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建设,开展科技帮扶活动,选派骨干科技人员深入到基层一线,指导畜牧业生产。
(七)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坚持源头减量、过程控制、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,鼓励符合条件的乡(镇)、企业开展粪肥就地消纳、就近还田工作,促进农牧绿色循环发展。改善设施装备条件,完善种养主体有效对接机制、分类施策、标本兼治,构建种养结合、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,提升畜禽养殖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,提高畜牧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。
(八)提升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能力。不断完善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模式,以乡镇兽医机构为技术依托,以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为责任主体,组建由村级防疫员、乡村兽医、执业兽医、企业从业兽医构成的专业化队伍,具体实施强制免疫。加强疫苗使用管理,建立健全疫苗储存、发放等各项制度,进一步加强区、乡、村三级冷链系统建设。继续加强各级突发动物疫情应急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,完善应急指挥系统运行机制。
六、组织保障
(一)加强组织领导,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。各乡镇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,协调推进意见实施,确保责任目标的实现。建立区、乡、村协调机制,并将畜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,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。建立部门联动,及时沟通和交流推进情况,形成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。
(二)加大政策扶持,助推畜牧产业快速发展。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,健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,分层次、差异化支持畜禽经营主体发展。落实好国家和省扶持肉牛、生猪等畜牧业扶持政策,积极向上争取项目,按照总量持续增加、比例稳步提高的原则,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。
(三)转变生产方式,发展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。按照 “科学规划、合理布局、种养结合、适度规模”的原则,从生态环保角度出发,认真落实好养殖功能区划分工作,科学界定适养、限养和禁养区。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合作社、家庭牧场,转变生产方式,提高科技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、组织化水平。
(四)抓好体系建设,夯实畜牧业生产和服务基础。建立和完善畜牧生产和服务体系,加快基层畜牧兽医站、畜禽良繁体系、饲草饲料生产体系、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,不断提高基础设施设备等硬件装备水平,推动政策服务直达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断夯实发展基础。
文字解读:关于《东山区2025年寒地小龙虾产业发展实施方案》的政策解读